这几天热播的电视剧《大决战》,引起了很多人对辽沈战役的一些思考。著名的黑山阻击战、塔山阻击战自然是可歌可泣,不过,很多观众很费解的是,为何卫立煌要坚守沈阳不出,如果卫立煌出救锦州或者向东撤退到营口,即便是不能取得胜利,至少能够把一部分精锐国军带离东北战场。
今天,记者和您好好聊聊,卫立煌到底是不是辽沈战役最大功臣,放弃锦州坚守沈阳的策略,到底是对还是错。
首先,我们一定要清楚,卫立煌是军队中最优秀的一位。在战区级的指挥员中,卫立煌足以和傅作义、薛岳、白崇禧相提并论。
如果真要评选将领四大天王,这四个无疑应该位列其中。除此之外,从军师级上升到战区级的黄埔军官,杜聿明、王耀武都算优秀指挥员,军师级的其他将领,如胡琏、陈明仁、戴安澜等,也都是佼佼者。
相对于傅作义和白崇禧,卫立煌和白崇禧是蒋介石集团的老资格了。傅作义出身晋绥军,靠着抗日军功壮大起来,靠着解放战争初期的大同集宁战役成为了华北五省的领导者,这是军队中杂牌军的最高成就。白崇禧一开始就是桂系军阀大佬,北伐时期就与蒋介石何应钦并肩作战,抗战时期的成就主要是守住了后期唯一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大别山。这样的成就无人能敌。
相对于傅作义和白崇禧,卫立煌和薛岳的就是名正言顺的中央军,老蒋的嫡系。但是,卫立煌和薛岳,都不是黄埔的学员或教官,也不是浙江人。所以,卫立煌和薛岳,始终都是中央军嫡系中的杂牌,依然是被防范的主要对象。
卫立煌,是国民革命军各个时期都有很高威望很大战功的将领,这一点,非常难得。
卫立煌是安徽合肥人,地主家庭出身,让他从小就能接受比较好的教育。辛亥革命发生时,15岁的卫立煌剪去辫子,加入革命军,成为安徽革命队伍的一份子。后来,卫立煌在湖北陆军学兵营接受了正式的军事训练。卫立煌不愿意参加北洋军,在上海、广州与接近,在粤军中逐渐发展起来。当时,叫嚣武力统一全国的是卫立煌的乡党段祺瑞,可是,卫立煌却坚决跟着孙中山的队伍走。由此可见,卫立煌是一个有理想、能够看清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趋势的人。
护法运动中,卫立煌担任孙中山的警卫团排长,这一个角色与其他粤军骨干张发奎叶挺薛岳非常相似,只不过,卫立煌这个安徽人,似乎在粤军中有些过于另类。
孙中山去世后,卫立煌的直接上级许崇智也逐渐被蒋介石排挤,卫立煌加入国军第一军,成为少将团长。这是卫立煌的新起点,从这里开始,卫立煌慢慢的变成为国军中最优秀的将领。
国民革命北伐中,卫立煌率部与孙传芳作战,屡建功勋。最终,卫立煌以14师师长,成为国军的高级将领。而同为孙中山卫队成员的叶挺,领导了南昌起义;薛岳和张发奎,因为反对蒋介石,成为了失去了本钱,只能退隐。
卫立煌功成名就之际,还娶了镇江崇实女子学校校长朱韵珩女士。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卫立煌可以走“夫人路线”为自己谋求更高的地位。
不过,作为军人,真正的本钱是打仗。在这方面,卫立煌做出的业绩,超过了五虎上将、八大金刚几乎所有人。
中原大战中,卫立煌率第45师奉命保持津浦线南段的畅通,保卫南京。随后,国军“围剿”鄂豫皖苏区,卫立煌作为被派为中路军第6纵队指挥官,与红四方面军主力作战。最终,卫立煌所部第10师进展最快,占领了鄂豫皖的中心——金家寨。为了表彰卫立煌的功勋,金家寨为中心的地带,建立了立煌县(后来改名为金寨县)。这一点,与卫立煌有相同功勋的是刘峙,刘峙字经扶,经扶县后来改名为新县,和金寨一样,都是有名的将军县。
福建事变中,卫立煌又和张治中并肩作战,最终逼迫19路军接受改编。自此,卫立煌在军队内部,具有了不可撼动的地位。1935年,五大,卫立煌成为中央执行委员。
西安事变中,卫立煌和蒋介石一起被扣押。抗日统一战线建立后,卫立煌担任第二战区副总司令,与阎锡山的晋绥军、我党领导的八路军,一起保卫山西乃至华北。
抗日战争中,卫立煌作为华北抗战的中央军代表,是我党我军最为敬重的友军。这时期,卫立煌曾经访问延安,与朱德、彭德怀等将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38年春,他一次就拨给八路军子弹100万发,手榴弹25万颗。
卫立煌这样做,无疑会引起高层的警觉。毕竟,对于蒋介石等顽固派来说,日寇只是纤芥之疾,而则是心腹之患。可是,卫立煌依然保持了与八路军的友好关系,甚至不顾反对支援八路军。
其实,答案很明显,卫立煌知道,要想在华北、中原一带坚持抗战,就必须教好、交好八路军。中央军在山西,是客军,晋绥军不可能容得下中央军,而八路军在山西不断开辟根据地,不断扩军,晋绥军和八路军的矛盾,恰恰是中央军的生存基础。当然,这三方又都有一个底线——不投降日寇。
华北抗战中,与八路军驻地犬牙交错的,大都是卫立煌这种心态。绥远省的傅作义,和卫立煌一样,也被当成了七路半。只有顽固的阎锡山,发动新军起义,直接把晋系军阀中的进步势力推向了延安。
卫立煌所部驻守的中条山抗日根据地,因为团结抗战,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发展壮大,成为了政府最后两块敌后根据地的一块,另一块,是桂系军阀的大别山。
1941年5月7日-5月27日中条山战役爆发,日军集中10万兵力进攻中国军队,造成我军44,000阵亡,37,000被俘。中条山陷落,日军就能越过黄河进攻陕西甚至四川,当时大家评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卫立煌站前被叫到重庆接受审查,调查有关“通共”罪行,最终啥也没查出来,却造成了中条山陷落。
对于蒋介石来说,恰好拿掉卫立煌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的位置,换上更为积极的蒋鼎文。
对于卫立煌来说,中条山之败,似乎是军事生涯的败笔。不过,明眼人都能看出,卫立煌的落马,一是因为“通共”嫌疑,二是因为朱韵珩去世。
朱韵珩是宋美龄的闺蜜,卫立煌是蒋介石的好兄弟,卫立煌和朱韵珩结婚的地方,还是蒋宋结婚的同一家饭店。从某一些程度上说,卫立煌1939年丧妻,实际上已经注定了在蒋家王朝地位丧失。
蒋介石让狂嫖滥赌出了名的蒋鼎文主政河南,实际上给后来一个月丢失34座城市的豫中会战埋下了伏笔。
经过一年多的“通共”调查,卫立煌终于洗清了嫌疑,重新走马上任成为了远征军总司令,带领远征军进行第二次滇缅会战。这场战役中,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歼灭日军4.8万余人,解放缅甸土地约13万平方公里。滇西中国远征军伤亡6.7万人人,歼灭日军2万余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约3.8万平方公里。英军歼灭10万余人,中国远征军完成了中国战略大反攻的全面胜利。
中国远征军是国军抗战后期最厉害的军事力量,也是抗战胜利后接收敌占区的主要力量,更是发动内战的精锐武器。
基于这种考虑,卫立煌在第二次滇缅战役结束后,就功成身退,把这支机动兵力交给了前国防部长何应钦,而何应钦的国防部长位置,由小委员长陈诚接任。
从这种腾挪的调动看,蒋介石对某将领的重用程度,主要是依靠亲密关系。陈诚是蒋介石干女婿,是浙江丽水人,是黄埔教官,三重亲密关系,自然最受重用。何应钦是保定军校同学、黄埔军校教育长,少了一层浙江乡党关系。卫立煌最惨,非亲非故,是用完就丢的抹布。
于是,卫立煌被送出国考察。出国考察意味着什么?大家都是心知肚明——政治前途已经完蛋。
比如,卫立煌联系法国,联系苏联驻法大使馆,都在秘密中进行。最终,与延安的联系,还是没有打通。
辽沈战役爆发时,就把矛头对准了锦州,卫立煌对老蒋说,的目标是长春!卫立煌这样说,就等于是稳定沈阳军心,同时,维护住老蒋“固守东北”的面子。
1,国军凭借坚固城墙、地理优势可以一战,但是一旦野战行军,就等于自寻死路。孟良崮战役张灵甫、宜川战役刘堪自杀、就连的豫东战役,区寿年被俘虏,黄百韬差点全军覆没。1948年,东野战斗力已经超越当年的日军,国军八年抗战几乎从未主动攻击日军,现在还敢打?
2,塔山阻击战,证明了非常大的优势兵力下,国军根本没可能突破防线。无险可守的塔山,非常大的优势兵力下的国军依然不能前进半步!这不只是战斗决心的问题,已经涉及到了战斗战术、民心向背的问题。单位战斗力不足,还想主动攻击?这不是找死吗?
3,蒋介石不让!伴君如伴虎,像卫立煌这样三起三落的高级将领,早就把蒋介石的心思摸得一清二楚。蒋介石表面上让你去救锦州,但是如果沈阳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或者沈阳军队一出城就被围困,蒋介石不会给你一点点同情,只会不停在电报电话里催促你快自杀。
退一万步说,卫立煌真的有心帮助打江山,那他在沈阳被围困后第一选择不可能是离开沈阳,而是劝说沈阳十几万军队临阵起义。当年,高树勋、石友三这些杂牌军阵前起义,都有不错的待遇。卫立煌这样的战区级指挥员如果起义,待遇会有多好?真是不敢想。
作为参考,渡江战役后程潜陈明仁起义,一个当了副主席,一个授勋上将。这还是起义部队发生大叛逃的情况。如果是傅作义、董其武那种情况,更是了不得了。
为什么?因为他去过延安,毛主席朱老总的生活条件,他都知道,让他放弃这边的荣华富贵,跑到那边去过苦日子,怎么可能?
当然,卫立煌的不起义不投降,和大多数国军将领是一样的。他们不是为了坚守,他们只是想要坚守红酒和咖啡。
不战不和、不守不走、不降不死,第二次战争中两广总督叶名琛的状态,在东北剿总司令长官卫立煌身上再次上演。
只不过,卫立煌最后关头坐飞机离开了。因为卫立煌的不起义,13万沈阳守军,只能作为俘虏接受改编,而不是起义官兵。
在这里,卫立煌扮演的角色,不是积极推动和平解放的傅作义,而是死也不投降的第四兵团司令李文、第九兵团司令石觉。这两人在北京和平谈判中始终不肯投降,最后关头被送出城,再次回到蒋介石身边。
那么,我这里还有一个铁证,毛主席多年后的一次谈线年,卫立煌回到祖国,投入了新中国的怀抱。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这些人以博大的胸怀接受了卫立煌。毕竟,卫立煌是建国后第一个回归的高级将领。
1963年,陈再道上将的儿子、哈军工导弹工程系学生陈东平被捕。原因是,他在1962年曾给海外特务机关写信,有投敌行为。对此,毛主席和自己的侄儿、陈东平的室友毛远新谈话,他说“你与反革命睡在一起还不知道。”毛远新不以为然,说:“陈东平是在家里休学听广播变坏了。”
毛主席不屑一顾地说:“听敌人广播就那样相信?你听了没有?敌人连饭吃得都没有,他的话你能相信?卫立煌就是在香港做生意赔了本才回来的。卫立煌这样的人,人家都看不起,难道敌人看得起他陈东平?”
先不谈陈东平案,毛主席无意之中说出了卫立煌回归新中国的真实原因——在香港做生意赔了本。
在外面活不下去才回来。从这个方面看,卫立煌还真谈不上“身在曹营心在汉”,我们甚至可以说,卫立煌不愿意为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冒风险,自然不可能在军事部署上主动帮助。
不过,话说回来,卫立煌依然是国军中最优秀的将领。不谈主义,只谈生意。不,也不背主求荣。这些品质,在军队中,简直就是金子般珍贵的东西。
只不过,没有家国情怀,不仅被蒋家王朝所不喜,还让新中国诸君瞧不起。这才是真正的卫立煌!
抗日名将卫立煌,字俊如、辉珊,安徽合肥(现属包河区)人[1],中华民国高级将领,国军陆军二级上将,是蒋介石“五虎上将”中的“虎将”。
在中原大战中击败石友三解除了南京之围,在缅北滇西反攻战役(含强渡怒江战役)等一系列战役中取得了胜利。1917年9月,被选派到孙中山的卫队。1937年10月,组织指挥忻口会战,破坏了日军的作战计划[2]。1941年10月,实施全面反攻,一举收复被日军占领的郑州[3]。日军华北最高司令官香月清司称其为“虎将”。史迪威在回忆录中称其为军队中最能干的将领。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民革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等职。
史迪威在回忆录中称其为军队中最能干的将领,美国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称其为常胜将军。
1960年1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抗战初期,日本侵略者依仗其军事上的优势,对华北、华中展开大规模战略进攻。1937年9月,沿平绥铁路推进的日军进入山西北部后,又沿长城向西,以图会攻山西,占领太原。
敌军先后攻破雁门关、平型关各口。为挽救山西危局,保卫太原,中国军队决定利用忻口要隘进行正面防御,阻敌南下。忻口战役总指挥由第二战区前敌总司令、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担任。10月1日,日军与防守崞县的中国守军遭遇,发生战斗,忻口会战揭开序幕。
10月5日,日军以占非常大的优势的飞机、大炮和坦克掩护,对中国守军发起攻击,崞县、原平先后失守。接着,日军又出动30架飞机轰炸中国军队的中央地区,并以战车、火炮掩护步兵5000余人向南怀化阵地进攻。我阵地工事被毁,部队伤亡惨重。中国守军浴血奋战,阵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战斗异常激烈。日军为争夺204高地,组织多次冲锋,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在24小时里,阵地竟13次易手,中国守军7得6失。在忻口战役中,八路军各师积极努力配合,接受卫立煌统一部署,并向日军两翼及侧后展开了积极主动的攻击,有力地配合了忻口中国守军的作战。忻口战役历时一个多月,歼敌2万余人。它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战役,也是国共两党军队合作抗日、配合较好的一次战役。1941年,卫立煌曾因主张国共合作抗战,与八路军建立友好关系而被撤本兼各职。
1943年奉命出任中国远征军司令官,率部打败盘踞于滇西和中缅边界的日军,与中国驻印军一起,打通了滇缅公路。解放战争后期,在担任东北“剿总”总司令时,因没有积极执行蒋介石的“反攻”命令,被蒋撤职软禁于南京。1949年获释,随即出走香港。后拒绝去台湾,于1955年回到北京。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常务委员,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常委。卫立煌1914年入湖南都督汤芗铭部学兵营,毕业后在上海参加“肇和”舰起义反对袁世凯。
1915年到广州投粤军,由排长递升至旅长。后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广州商团叛乱和东征陈炯明的作战,在孙中山先生广州国民政府担任警卫。1925年9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3师第9团团长。北伐战争时,入闽作战,升任第一军第14师师长。1927年10月任军第9军副军长。1928年任南京卫戍副司令,后入陆军大学校将官特别班进修。1930年任第十四军军长。
卫立煌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14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一战区前敌总指挥,率三个兵团在山西忻口(忻口战役)抗击日军第5师等约5万人的进攻,在会战中,指挥所部奋勇作战,坚持近20日,毙伤敌2万余人,力挫日本侵略军的锐气。1938年2月任第二战区副司令,4月,访问延安,更增强了与八路军合作抗日的信念。1939年1月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5月晋升陆军二级上将,9月兼河南省政府主席。
1940年兼冀察战区总司令,与八路军友好相处,相互支援。1941年因主张国共合作抗战,与八路军建立友好关系而被撤本兼各职,调任军事委员会西安办公厅主任。1943年11月任中国远征军司令。1944年,指挥所部击败滇西和中缅边境的日军,收复滇西。1945年1月所部与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孟尤会师,打通滇缅公路,4月任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副总司令。抗战胜利后被美国《名人词典》以及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时代周刊》称为“常胜将军”。
解放战争后期,1948年1月在担任东北“剿总”总司令时,因没有积极执行蒋介石的“反攻”命令,被蒋撤职软禁于南京。1949年获释,随即出走香港。后拒绝去台湾。在1948年新华社公布的43名战犯中名列第27。1955年3月在香港发表“告台湾袍泽朋友书”,之后卫立煌夫妇经广州回北京。是第一个从海外归来的高级将领。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导致抗日战争全方面爆发后,引起了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停止内战、团结抗日”。7月中旬卫立煌奉蒋介石电召,去庐山开会。卫行前曾与郭寄峤、戴永荪、夫、叶粹武等就当时局势问题进行商谈。卫说:“我们是军人,保国卫民是我们的天职。目前举国人民一致要求联合抗日,我非常同情。我们要作走上抗日前线的准备。”卫立煌去庐山不久,公署接到三十二师师长王修身电告:“据岳西县方县长转据该县第三区李区长报告,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派人来致意,愿开和谈,但必须卫督办派代表来。”公署将高敬亭的提议详电庐山卫立煌,卫立即回电派夫为和谈全权代表。1937年7月下旬,双方在岳西县就共同抗日举行和谈。
9月下旬最后达成协议。由夫代表卫立煌,与高敬亭分别在协议书上签字,和谈宣告成功,使安徽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形成。为执行协议,卫立煌呈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高敬亭为“抗日联军挺进军司令”,并代向南京有关部门,洽领给养、被服、弹药、关防和委任状等。南口激战折叠
卫立煌与家人7月底,天津日军向中国驻军第三十八师攻击,并占领大沽一带。日本关东军也策应行动,向天津增派了坦克部队。此时,日军进入平津地区人数已达十余万人,北平危在旦夕。卫立煌请缨北上,得到南京军委会的批准,立即行动。
8月初,卫率第十四军在保定以北、琉璃河站南陆续下了火车,日夜兼程,绕满城进入太行山东面的狼牙山、梁各庄、大安山,绕北平西面,侧敌行军。主力进至百花山,史家营附近时,卫见日军板垣第五师团正向怀柔进犯,就立即命令第八十旦师向北面之西沟子前进,从敌背后插上一刀。同时,约集在南口、赤城、廷庆一线的两个师,南北夹击板垣第五师团,并令第十师向门头沟急进,乘北平空虚之际进行突进,令第八十五师至大安山、相机向丰台前进,袭击日军在华北最高司令部。可是,这个部署却因汉奸的泄漏而被敌知悉,日香月清司怀念官即变更部署,命板垣第五师团停止原有行动,分兵阻击,以保护他的后背;主力则在长城居庸关附近与卫部之八十三师激战于西沟子,并派长野右一郎的第十二联队对卫部作包抄行动。此时,卫部向北平急进的一个师,已进入北平西面的下马岭、千君台,与日军神田正种第四十五联队遭遇。另一个师也在离丰台三十八公里处与日军冈本镇臣第二十三联队遭遇。
从8月19日到9月10日,卫的各部均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日军对卫立煌早有“支那虎将”之说,现在算尝到了他的厉害。香月清司见两军相持不下,于是继续增调兵力,命令他的第二十师团拚命向良乡进攻,打算包抄卫部的后路。面临敌人的三路围攻,卫立煌即令各部利用山形地势,从日军间隙中穿行,向南转移。各部遵照卫的指令,与香月清司指挥的部队比速度,比灵活,比机智,采取进进退退、打打走走的行动,全部冲出包围圈,到达指定的会合地点遂城镇。部队会合后,卫率部继续南下,准备参加保定和石家庄会战。但是没有想到保定正面的总指挥刘峙居然不战而逃,十余天败退近千里,引起全线溃退,日军长驱直入,保定、石家庄失守,他只好命令部队就地待命。忻口战役进攻山西的日军突破晋西北防线,猛攻忻口。阎锡山见日军逼近,急电蒋介石,要求派卫立煌部队驰援山西。
十月初,卫接到蒋介石的命令后,即率参谋部到山西太原。阎在太原见到卫时,如遇救星,连声大呼:“是咱把你求来的。你辛苦了!”看到卫一行人风尘仆仆,都是一身深灰夏季军装,便叫副官处处长把所有随行人员领到太原一家大服装店,送给每人一套呢军服和一双皮马靴。卫在太原还见到周恩来和朱德总司令。当周恩来向他介绍第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板垣师团,消灭日军一千多人的重大胜利时,卫当即向八路军祝贺,并用电话通知在西安的办事处负责人吴海德,购置上万元的慰问品送给八路军。
十月上旬,南京军委会发表卫立煌为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统辖晋北全部中央军和晋绥军,在忻口阻住日军进攻。忻口是挡住日军由北入侵太原的战略要地。向忻口正面进攻的日军,除板垣师团3个联队外,还有伪蒙军的两个师,总兵力约二万人,并附有各种火炮百余门。卫立煌指挥的部队为第十四集团军、河南地方军刘茂恩的第十五军、晋军陈长捷的三个师、晋军骑兵五十团、炮兵六个团,总兵力二十余万人。卫立煌接与阎锡山、朱德总司令研究了作战方案,决定以第十四集团军主力作为机动力量,以李默庵的第十四军、郝梦龄的第九军、刘茂恩的第十五军为基干,编为左、中、右三路兵团,分别在忻口以北的龙正堂、南怀化、大白水,南峪之线布防,阻击日军,进行忻口战役。
10月13日,日军三个师团和特种部队在飞机、战车和重炮的掩护下,对忻口发动猛攻。卫立煌指挥守军奋勇抵抗,几经激战,南怀化以南的灵山制高点被敌攻占,整个防线被打开了一个缺口。卫立煌闻讯,立即前往察看,严令李仙洲师实施反击,收复失地。但李部反击失利,李仙洲重伤而归。此时,卫立煌计算自己的兵力,还有六个步兵师和两个骑兵旅可以机动,决定用第十四集团军郝梦龄军和陈长捷军进行一次决定性的反击,歼灭板垣师团,夺回南怀化要地。但是这次反击遭到敌人的逆袭,双方展开了肉搏战,灵山得而复失,失了又得。在这场激烈的混战中,第九军军长郝梦龄、第五十四师师长刘家麒、独五旅长郑廷祯同时殉国,官兵伤亡达数千人。
卫立煌非常痛心,决定暂取守势,待进一步消耗敌人后,再由左翼发动攻势。忻口战役激战至31日,已历时二十天,日军始终未能突破卫部防线。当时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的任弼时曾评价说;“忻口战争是华北抗战中最激烈的战争”。“卫立煌将军指挥下的全线部队,虽遭受了重大伤亡,毫未动摇,许多忠勇将士的英勇奋斗,是值得每个同胞永远纪念的。”但就在卫立煌准备从左翼向板垣师团发动攻势的同时,从东面进攻太原的日军已突破娘子关,长驱直入,奔向太原。阎锡山在电话里向卫立煌求援说;“东面守不住啦!咱们的兵力都用上了,你看咋办?”卫告诉他;“守不住东面,一定要守住忻口与太原之间的通道,两片联系起来,棋才能活。”同时卫又考虑到,一旦敌人割断太原与忻口之间的联系就有被敌人各个击破的可能。于是11月1日,他命令部队退出忻口阵地,向太原靠拢。
11月5日深夜,阎锡山找卫立煌、傅作义研究保卫太原的防务问题。傅作义认为,卫部可到太原以南保护太原与晋南的通道。以形成犄角之势。卫立煌同意傅的意见,说:“北面与东面的日军共有五万余人,都是有作战经验的。宜生(傅作义)的意见是对的。”他还对阎说,由他指挥的几个晋军师可归还阎的建制。阎马上说:“不说这些了。散会,快行动。俊如,听说你在忻口经常冒险上前线,咱可赔不起你的命。”6日,卫部尚未来得及部署,日军第二十师团向南切断了太原与晋南的通路。
8日,敌第五师团进攻太原。9日,太原即失守。卫立煌只好率部至介休、孝义一带筑工坚守,与敌对峙。韩信岭阻击战折叠1938年2月中旬,卫立煌被任命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指挥山西境内的全部中央军。16日,卫总部移往霍县,准备对付敌人新的行动。这时,侵华日军华北最高司令香月清司集中了第一O八、第二十,第一O九,第十四,第十六师团,共约十万人,由太原南下,企图一举攻下山西南部。卫立煌认为敌人的战略是速战速决,中国军队采用持久战,则是对日军的有效打击手段。中国军队应主动阻击其由北南下的师团,争取时间,让兄弟部队转入太行、吕梁。中条山脉和敌后。于是,他与阎锡山,朱总司令研究确定,将阻击点选择在临汾北面的韩信岭。
2月17日,卫立煌指挥所属部队在太行山区的韩信岭一带展开,构筑工事,采取阵地战的办法,进行了继忻口之后的第二次阻击战。卫立煌在韩信岭与日军恶战至26日,寸土不让。日军未能从正面突破,乃以第二十师团主力向韩信岭阵地猛攻,并分兵一部向隰县前进,企图从左翼实施包抄。卫当即命令守军全线反击,展开更加猛烈的战斗。
27日,卫立煌打电话给阎锡山,要他乘日军离开太原向韩信岭进犯之机,迅速夺回太原。阎接电后,大声高叫;“好!好!不过东面敌人挡不住咋办?”卫说:“先夺太原,放弃临汾,也是上策。”晋军开始行动后,因汉奸通敌,暴露了行动企图,日军急将其第一O九师团全力回撤,反攻太原的意图未能实现。1941年3月,卫立煌到重庆述职。蒋对卫在第一战区偏与八路军的关系加以责备,并声言要撤他河南省主席之职,卫对此不服,一气之下,告假到峨眉山休息。
5月,突获前线紧急军情,中条山失陷,心中非常不安。他深知中条山形势险要,关系到黄河两岸的安全。便日夜兼程赶回洛阳,立即布置兵力作收复中条山的战斗准备。有参谋人员向他报告说:“日方炮火猛烈,攻山部队难免有过大牺牲,不易取胜。”卫乃与参谋人员和炮兵、工兵等技术人员一同研究如何减低敌人炮火的杀伤力。结果,创造出一种可以携带的临时防御工具,掩护部队挖壕作业。卫命令攻山部队迅速仿造,携带攻击前进。这一工具在收复中条山战役中.发挥了作用,不仅掩护自己而且重创敌人。以后在一直在改进中被称为“活动堡垒”。中条山会战重创日军后,卫立煌率部实行了战略转移。
10月4日中午,郑州失守。卫立煌召开军、师长以上的军事会议。卫指出驻守郑州的司令官孙桐萱玩忽职守,责令他带领第三军团,负责将郑州收复。孙桐萱统率全兵团三个师,拼死向郑州猛扑。
卫立煌也亲临前线督战。经一昼夜厮杀,日军败退到中牟,郑州失而复得。卫进驻郑州市陇海花园,视察市区遭日军破坏后的凄凉景象,并部署防守任务后,乘专车回洛阳。他在洛阳西车站,受到洛阳数万市民的热烈欢迎。人们呼喊着“热烈欢迎卫长官凯旋归来”的口号,高唱“卫长官,指挥好”的歌曲:中条山高又高,卫长官指挥好,飞机轰不动,大炮打不倒。活动堡垒威力大,我们守得牢又牢,打得鬼子无处逃,无处逃!1939年9月,重庆国民政府发布卫立煌兼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就任不多时,突接他的妹妹淑如自成都来电,传来了他的夫人朱韵珩在成都病逝的噩耗。他含着悲痛,飞赴成都,安慰了宋太夫人,并嘱咐妹婿沈树森将女儿道蕴、儿子道然送洛阳来,他原机飞返洛阳。在卫主政河南时期,他和领导人八路军高级指挥员之间,往来更加密切。八路军在洛阳设有办事处。
每当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以及、、萧克、左权等人来到洛阳时,卫立煌都是亲自迎接,设宴款待,并招待看戏。由于内部派系之间的权利相争,以卫立煌在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南省主席的任期内,连年受到控告。军统、中统特务系统早就以卫立煌“袒护,怀有异心”为辞,告到蒋介石那里。特务头子戴笠还飞到洛阳来搜集卫和人往来之间的所谓“材料”,又逮捕了一些进步的无辜的青年。汤恩伯、蒋鼎文对着河南省主席这一“美缺”馋涎欲滴,一再告状。蒋介石于1941年夏,革去了卫立煌陆军上将衔。同年岁末,蒋介石又用明升暗降的手法,免去了卫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本兼各职,调任西安西北行营办公厅主任。任命蒋鼎文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汤恩伯为副司令长官,兼河南省主席,总揽第一战区军政大权。
1942年春,卫立煌离开洛阳去西安就任西安西北行营办公厅主任时,当他乘车离开洛阳长官司令部前往火车站途经市区时。曾受到洛阳各界群众十余万人,焚香夹道相送,情况至为热烈为这位因战功显赫而遭削去兵权的抗日虎将饯行,这种事情只有在前清的一位道台离任的时候才发生过!卫立煌本人,也有留恋不舍之情。当他的车子开出洛阳西车站后,他又命令司机,将坐车折转到原住处的东花园兜了一个大圈子才离开。卫立煌对他调任西北行营主任一事,明知是蒋介石使的一套手法。他虽想撒手不干,但蒋令难抗,就必须去西安就职,以避免事态僵化。卫离洛阳去西安后,他的亲属、故旧和高级幕僚,纷纷迁往成都居住。这是卫立煌事先选定好的退居地点。卫立煌在西安任职仅一个月,便到成都赋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政府接受美国意见,成立远征军,由史迪威担任总司令。
1944年夏,史迪威成功地训练了新一军、新六军,又反攻缅北获胜,取得了经验,便向蒋介石提出在昆明分两期训练60个师的建议。蒋介石考虑到由美国人训练,由美国人提供武器装备,部队全部换成美式装备,当然求之不得,立马批准了史迪威的建议。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在云南建立了以陈诚为首的远征军司令部,第一期从江西、湖北、四川等地抽调12个军31个师,在云南集中训练。史迪威通过美国国防部,调来一批教官。陈诚忙了一阵,筹建工作完成后又另有重任,便由卫立煌接替了远征军司令官一职。日军得到这一情报后,立即将陆军大将寺内寿一委派为日军滇缅战区的总司令,来和卫立煌相匹敌。
卫立煌1944年春,卫偕秘书长戴允荪,由成都飞重庆,面见蒋介石后,开始就任远征军司令长官之职。4月,率戴允荪、蒋炎、彭子芳、巫咏翘、梅约翰等人乘专机赴昆明,设办事处于昆明昆华中学。卫在昆明停留期间,和龙云、美军顾问团人员、十四航空队的陈纳德以及云南各界人士,举行会谈多次。然后乘车前往远征军司令长官部所在地--楚雄。在楚雄,又召开了有副司令长官黄琪翔、参谋长萧毅肃、秘书长戴允荪、兵站总监司可庄,参谋处长季鼎生、军需处长彭子芳、高参叶粹武及集团军司令黄杰、霍揆彰等高级将领和幕僚参加的军事会议,布置渡江战役。为便于指挥,在会上决定,将司令长官部迁至距怒江东岸仅90余华里的保山城东郊马王屯。
1944年4月,卫立煌亲赴前线察看,并寻觅适当的渡江点。又多次召开将领会议,制订作战方案,正当士气旺盛,各方面布置就绪,准备渡江出击之际,突然传来令人吃惊的消息:“日军由广西渡过金城江,侵占了贵州省独山。贵阳吃紧,重庆震动;”同时又传出:“汪伪政府派出代表,潜入昆明,怂恿龙云及其部属叛国投敌。”跟着,卫立煌即接到蒋介石的加急电,命卫回师禄丰、楚雄一带,监视龙云,严防龙部异动。并抽调部队,驰援贵阳。对此.卫反复沉思,认为:当前最主要的大敌是隔江相对的日军,如果放弃江防,把大军撤到昆明附近,日军便可随时强渡怒江,摄远征军之后,昆明也就危如累卵,旦夕难保。那就恰恰中了敌人内外夹攻之计。至于龙云是否叛国,其部属有无异动,尚在两可之间,就目前局势而言,只好将“加急电”搁过一边,暂不置理了。于是卫立煌一方面抽派部队,空运贵阳增援,一方面继续为渡江战役加紧部署,按原计划进行。
1944年5月,渡江战役序幕揭开。卫立煌首先将号称“活动要塞”的炮兵第十团调入阵地。第十团炮兵阵地布置在日军炮兵射程之外。任务是摧毁敌方防线,掩护大军渡江。又在惠通山一带,设立前线指挥部。他亲临前线指挥五个军。怒江西岸,有日军数万之众,盘踞在崇山峻岭之中。江上原有一座通向东西两岸的重要桥梁名惠通桥。
1942年为日军炸毁。卫深知,要打通滇缅公路,收复被日军占据的腾冲、龙陵、芒市、畹町等战备要地,首先必须渡过怒江,消灭高黎贡山区固守之敌。因此,卫经过周密的计划,于5月中旬,兵分数路,从惠通桥上游和三江口等处,在炮兵的掩护下,相继强渡怒江,获得成功。
9月间,远征军又一举攻下日军总司令部所在地腾冲。日军另一重要据点松山,位于惠通桥西对岸。敌人用滇缅路失守时,遗弃下来的钢板、圆铜、汽油筒、汽车轮胎、树干和泥土,构筑不少的要塞碉堡,工事极为坚固,易守难攻。远征军虽以大军和重型火力,围攻两个多月,伤亡较大,仍无法攻克。于是—面以工兵山炮、榴弹炮配合空军,轮番轰击;一面以工兵从惠通桥下挖坑道,掘径前进,直到敌阵地前沿,短兵相接,发挥火焰喷射器的威力,再从坑道下面用炸药炸毁敌堡,从而攻克松山。当时除在残埠内俘获敌人一些重伤员和24名营妓外,余敌全部被歼。从强渡怒江到夺取松山,共歼日军达两个师团,远征军声威大振,士气更加高昂。继之,又乘胜前进,很快收复了龙陵、芒市、遮放直到畹町。
1945年初,日军败退到缅甸境内的九谷、八莫、南坎、腊戍带,意图固守。他们仍欲利用这—地带来阻止我滇缅公路与雷多公路的连接,但是追兵如风卷残云之势随之来到,不让敌人有喘息之机。当远征军与盟军在芒市、与畹町之间会师后,在遮放地区隆重举行庆功大会。会议由卫立煌亲自主持并讲了话,参加大会有各集团军总司令,美军魏德迈和军、师长等以及部队共约10多万人。正当大会进行时,敌军突然向会场周围发射几十发炮弹。会场顿形混乱,但卫立煌非常镇静、指挥军民卧下避弹。炮击停止后,继续开会,士气分外激昂。会毕,远征军继续西进。在远征军由东向西,中美混合团由北向南的交叉夹击下,日军退守腊戍、曼德勒以南,至此。远征军完成了打通中印公路交通的使命。美援物资,得以源源流入中国。蒋介石趁机用美国的新式武器,装备了他的新军,为以后发动内战做准备。中印公路畅通后,卫立煌回到保山马王屯长官部稍事休息,即偕秘书长戴允荪,飞赴重庆述职。下机后,驱车至嘉陵新村郭寄峤家下榻,等候蒋介石接见。
卫、郭见面时,郭屏退左右,向卫立煌和戴允荪说:“这次见老头子(指蒋介石),依我看来,不但受不到嘉奖,还免不了受到申饬。前几天,我和老头子共进早餐。谈到滇缅战役,老头子愤怒异常,稀饭从口中喷出说:‘卫俊如不听指挥,不顾大局,擅自渡过怒江作战。如果龙云异动,贵阳失守,重庆不保,局面将不可收拾。’长官这次见蒋,实要多加小心;据我所知,何应钦、陈诚,也都和蒋有同样看法。”卫立煌愤慨地说:“事实上,我的主张是对的,打通滇缅路,我是有功的。”次日,卫立煌见蒋时,果然受到蒋的训斥。虽多方解说,终未能改变蒋的看法而且越说越陷于僵局。
蒋介石遂下令撤销远征军司令长官部,改为滇西警备司令部,任命黄琪翔为警备司令。卫立煌为陆军副总司令,作为何应钦总司令的助手。卫立煌回到保山后,一方面拒不撤销长官部;一方面命秘书长戴允荪飞重庆、昆明向何应钦、吴忠信等游说,希望能担任一个战区司令长官,好去前线拼杀。如此僵持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但蒋介石使用明升暗降夺去卫立煌军权的做法,丝毫也不改变。
1945年5月,卫立煌在昆明就任陆军副总司令。6月卫将军与韩权华女士在昆明金碧路锡安圣教堂,举行结婚典礼。何应钦为主婚人,龙云为证婚人。卫立煌在打通滇缅公路的战役中,扬名中外,还结识了一些美军顾问团的高级将领。有些美军将领,认为卫立煌在腐败无能的蒋军中算得是一员出色的干将。经他们的宣扬和活动,1946年冬,美国军方向卫立煌发出到美国和欧洲作军事考察的邀请。这时蒋介石正考虑到:卫立煌仍有可通过之处,不宜对他过于冷淡,因此就势批准了这一邀请。
1946年11月,卫立煌将军偕夫人韩权华,带两名秘书到美国考察军事。他在美国,受到美国国防部和参谋长联席会议的热烈欢迎,也受到留美侨胞的欢迎和款待。1947年7月,卫立煌由纽约乘飞机赴巴黎,开始欧洲考察。10月间,卫奉蒋介石电召,和韩权华一道,回到南京,住上海路五号私人寓所。不久,写出《考察欧美军事报告》一文。撤职查办1947年8月初,蒋介石派陈诚秘密赴沈阳,接替熊式辉的东北行辕主任之职。10月,人民发动秋季攻势,先后消灭陈诚部10万多人。
1948年元月6日一夜之间,陈诚的新五军,遭到的奇袭,消灭殆尽。陈诚只得自认指挥无方。蒋介石便召卫立煌面谈,要卫去东北挽回大局。1月17日,蒋明令派卫立煌为东北行辕副主任兼东北“剿匪”总司令。为了顾全陈诚的面子,名义上仍让陈诚兼任东北行辕主任,由卫代行职权。2月12日,又令卫兼代主任。卫立煌不得已,只好于21日飞抵沈阳。此时东北“剿匪”总部,形成瘫痪状态。军
事形势,在东北人民冬季攻势接着来进行下,十分紧张。卫立煌决定在军事上采取持重方针。他的策略是:把部队集中在沈阳附近不动。不论人民打到哪里,也不论守城部队如何告急,即使蒋介石再三电令他派兵解围,也一概不为所动。蒋介石对卫立煌连日来不肯出兵,坐守沈阳的策略,十分不满。严令卫立煌只留少数兵力守沈阳,把主力部队向南开,打通沈锦路,严守锦州。卫立煌不接受蒋的命令,因此,蒋卫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3月9日,解放永吉和电都小丰满。
13日解放四平街。冬季攻势,至此告一段落,先后共歼蒋军15万余人。东北蒋军只剩下长春、沈阳、抚顺、本溪、锦州、葫芦岛等几个孤立据点。沈阳、长春的军民补给全靠飞机运输。卫立煌的计划是,加紧补充训练,长期固守沈阳。但是,蒋介石始终不忘将沈阳主力撤到锦州的念头。以沈阳、长春交通断绝,空运补给无法维持为理由,一再要卫将主力撤到锦州,只留少数守沈阳。卫立煌坚决反对。
5月初,蒋又令打通沈锦线,将主力撤至锦州。卫未完成整训计划,当然不同意。派赵家骧、廖耀湘代表他赴京,面蒋请示机宜。蒋听完汇报后,对卫立煌意见不予理睬,便下令决定:只留五十三军和二O七师(都是原东北军)守沈阳,其他各兵种混合在一起,编为一个机动兵团,并指定归廖耀湘统率。廖觉得机动兵团可以扩充个人势力,立即表示接受。卫立煌感到,自己已被蒋置于无权过问的地位,仍坚决反对,不予执行。
8月20日卫赴南京见蒋,蒋决定将“冀辽热边区司令部”改为“剿总锦州指挥所”,由范汉杰以“剿总”副总司令的名义,兼锦州指挥所主任之职。借此,又削去了卫立煌一部份的权力。搞得东北将领各怀鬼胎,谁也无法统一指挥,都落得躲在一旁,直接听命于蒋。
1948年9月12日,东北人民遵照《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首先从北宁路榆锦段发动攻势,要截断榆锦线,形成“关门打狗”的局面。打得蒋介石顾此失彼,晕头转向。
24日解放济南,锦州外围的义县垂危。范汉杰在锦州连电乞援,蒋无计可施,急召卫立煌去南京开会,迫令卫立煌由沈阳出兵,救援锦州,卫依旧拒绝接受这一命令。蒋派参谋总长顾祝同到沈阳督战,执行他的命令。非达到沈阳出兵救援锦州的目的不可。卫立煌与顾祝同同机飞回沈阳,立即召开军事会议。顾祝同一再强调,打通沈锦走廊,大局尚有可为。
卫立煌仍不同意抽调沈阳守军去援救锦州。他还说:“最善于对援军打阻击战,援锦部队不能直走沈锦线,应从营口转葫芦岛。”这时,蒋介石急得像热锅上蚂蚁一般。于10月8日亲自飞到沈阳,召开东北将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卫立煌,兵团司令廖耀湘,新一军、新三军、新六军军长潘裕昆、龙天武、李陶以及各军、师长等数十人,布置抽调沈阳主力,直出辽西,指定廖耀湘担任前线总指挥,要廖部打通沈锦走廊.妄图解救锦州之围。廖部开出沈阳,不过数日,黑山、大虎山战役中,5个军共12个师被共军截成数块,一个师起义,许多高级将领自顾逃命,廖耀湘在黑山附近被民兵所俘,士兵纷纷放下武器,整个兵团倾刻土崩瓦解,被消灭殆尽。
卫立煌急电报告南京,蒋介石于10月27日回电,电文仅有“镇静”二字。继又来电称:“人在沈阳在,要与剿总大楼共存亡。”卫接电后,十分气愤,意识到,在此兵临城下之际,蒋介石已决定将他置之死地而不问。他一面催促韩权华迅速离开沈阳,一面电复蒋介石,表示“要与沈阳共存亡”。他在无可奈何中,为了安定军心,在即将进攻市区时,依然留在这座危城之中,默然地端坐于总司令部,直到10月30日,蒋介石才派飞机把他接走。31日沈阳解放。11月2日,东北全境解放。蒋介石于26日发布命令:“东北剿匪总司令卫立煌,迟疑不决,坐失戎机,致失重镇,着即撤职查办。”
卫立煌明知这是蒋介石不愿承担自己在指挥上的错误而要寻找替罪羊的做法。他在北平韩权华的一位亲戚家闭门不出住了20多天后,决定不去台湾,远走香港,经联系,向陈纳德航空队租下一架飞机,飞上海加油后转广州、去香港。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抗战时他指挥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战役,该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歼敌数万,若不是刘峙在河北大溃退,使得娘子关门户大开,也许会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战役毕竟是个不战而败的战役。
43年卫立煌担任第二次远征军司令长官时远征缅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实的胜仗,该战消灭了盘踞缅甸的日军,打通了滇缅公路,成果辉煌。卫立煌是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但其他四将都是空有其名,只有卫是名副其实的虎将,但恰恰是这员虎将最不为蒋信任。
跟那些旧军阀打了几次胜仗,感觉自己打仗很有一套,能征善战!根本摆不清自己的位置!
1938年,卫立煌陆续带着部下去十八集团军总部给朱德拜年,之后还去延安拜访毛主席。对的各项工作深表敬佩!
不敢保证说卫立煌一心为国为民,但是在抗日这件事情上,他是跟孙先生一样的想法,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将帝国主义赶出中国!
这体现在他的工作上,他去八路军参观之后,觉得八路军的政工工作做的不错,就有样学样的也搞了政工队伍!
觉得八路军的游击战术不错,也号召自己的手下学习,后来一直在他手底下工作的李默庵还出任了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的教育长!
1944年4月,正当卫立煌准备强渡怒江之际,传来消息“日军由广西渡过金城江,侵占了贵州省独山。贵阳吃紧,重庆震动;”同时又传出:“汪伪政府派出代表,潜入昆明,怂恿龙云及其部属叛国投敌。”跟着,卫立煌即接到蒋介石的加急电,命卫回师禄丰、楚雄一带,监视龙云,严防龙部异动。并抽调部队,驰援贵阳。
而卫立煌认为:当前最主要的大敌是隔江相对的日军,如果放弃江防,把大军撤到昆明附近,日军便可随时强渡怒江,攻击远征军,昆明也就危如累卵,旦夕难保。那就恰恰中了敌人内外夹攻之计。
如果换做是其它人,肯定就听蒋介石的,但是卫立煌一面跟美军协调空运部队增援贵州,一面不放弃渡江作战!
并且,因为指挥远征军的关系,美军对卫立煌也非常认可,认为卫立煌是一位出色的将军!所以才有了后来应邀去欧美考察,受到美国人的热烈欢迎!
后来解放战争期间也是一直不愿意,后来实在没办法去了东北,也坚持不出兵,,让部下各安天命!
1955年,更是第一位回到祖国的高级将领,甚至比那些所谓的民主人士都要积极!
三国时期群雄争霸,刘备和曹操更是一对宿敌,两人多次交手互有胜负。有一次曹操击败了刘备,更是俘虏了他的二弟关羽,为保全刘备的家人,关羽选择暂时投降,不过他依然忠于刘备,小说中也描写他“身在曹营心在汉”,造就了关云长忠义无双的形象。
上世纪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期,清王朝腐败无能,导致国家遭遇西方国家入侵。日本人又发动侵华战争,我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才取得胜利。没曾想抗战结束后内战全方面爆发,期间内部出现了大量的秘密党员,为我党最后的胜利打下基础。而卫立煌在内战的时候拖死了十万的国军,很多人都觉得他是自己人,不过他的后人却不这么认为。
卫立煌于1897年出生在安徽合肥,他的童年生活十分不幸,年仅八岁时父亲便因意外去世,年幼的他一直由哥哥抚养长大。辛亥革命爆发后,卫立煌也成为孙先生的属下。卫立煌作战时十分英勇,同时本身比较聪明,多次在战斗中立下大功,年纪轻轻便成为营长,有着无限光明的前途。
老蒋时期,卫立煌已是军中的得力大将,与其他四人合称为五虎上将。早期追随孙先生时卫立煌就认识了老蒋,还共处于一支部队,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然而两人的关系逐渐破裂,老蒋对卫立煌的态度也慢慢变得微妙,逐渐弃用他。
事情需要追溯到西安事变时期,老蒋对日本人秉持着不抵抗态度,一心想要剿灭我党。同时任命卫立煌为延安周边区域的指挥官,让他充当所谓的剿匪先锋。然而西安事变很快爆发,老蒋本人都被囚禁起来,卫立煌自然也无法脱身,被关押在西京招待所中。这段时间卫立煌心中十分不安,他负责相关的军事行动,落在我党手里,恐怕是有死无生。
然而发生了西安事变,两党之间的问题和平解决,卫立煌也没有受到任何刑罚,直接被释放。正是由于这次短暂接触,改变了卫立煌的看法,也为日后事情的发展埋下伏笔。两党联合抗日,红军成为八路军,卫立煌更是名义上的总指挥。他的态度与老蒋截然不同,始终与我党和平共处,也不干涉八路军的内部行动,得到我党许多人的赞赏。
而后几年时间里卫立煌多次与我党接触,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经常与我党进行互动,甚至私下发放了一些宝贵物资,用以帮助八路军度过难关。然而这一切都被他身边的特务看在眼里,老蒋自然也心知肚明,于是卫立煌在他心中信任度大打折扣,到了1941年,前线战场失利,老蒋更是借此机会罢免了卫立煌的官职,直接将其贬为平民。
不过卫立煌的军事天赋十分出众,也经历了许多大战,缺乏优秀的军事人才,老蒋不得不多次任用卫立煌。其中最著名的一战当属在缅甸与日军交锋,远征军久攻不下,士兵死伤惨重,为了扭转颓势,卫立煌改变了战法,以坑道为主攻点,直接将日本人的工事炸掉,取得最终的胜利,就连美国人都对其赞赏有加。
内战爆发之前卫立煌已经被老蒋安排到国外,不过很快在前线就缺乏优秀的将军,最后卫立煌又被召了回来。然而这次卫立煌不再为反动派而战,虽说他负责东北地区的战事,但卫立煌始终按兵不动,即便友军受到攻击也无动于衷,最终将数十万的大军拖死,为我党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正因如此许多人都认为卫立煌是秘密党员,然而这件事情一直是人们的猜测,缺乏实际证据。他的孙子曾站出来公开表示,自己的祖父从来就没说过入党的事情,他本身就是战区司令,一旦走漏风声必定会掉脑袋。其实无论怎样,卫立煌一心为了祖国和人民,他的爱国精神是值得国人铭记的。
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山西抗战中与卫立煌所部同属第二战区,八路军不计旧怨、主动配合,让卫立煌看到了坚持抗战的决心。通过与周恩来、朱德等人的交往,卫立煌更是为人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待到卫立煌访问延安回来,他的思想已经悄悄转化了。
卫立煌不愿打内战、不愿去东北是人所共知的,当初去东北接手这个烂摊子,也是蒋介石反复派说客上门,卫立煌推辞不掉才勉为其难。
卫立煌说,老蒋要他到东北是“跳火坑”。其夫人韩权华则说是“去替陈诚当替死鬼”。
这种不情不愿的心态,使得卫立煌在东北的举措始终比较“消极”。他的政策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字:“守”。不管和东北野战军怎么折腾,他就是个“守”字当头,力图确保沈阳、锦州、长春三处要点不失。
蒋介石让卫立煌从沈阳撤军,与锦州合兵一处,卫立煌坚决不同意。其实如果真按蒋介石的办法,放弃沈阳尽快南下,东北军便有机会提早撤退,起码可以保全精锐兵团不会全军覆灭。但卫立煌就是不干,甚至自己找来了美军飞机给沈阳供应给养,以维持固守局面,哪怕把沈阳变成第二个长春也在所不惜。
到后来,蒋介石要东西对进、南北夹击、决战锦州时,卫立煌仍是梗着脖子,坚决反对沈阳主力出动西进。蒋介石见指挥不动卫立煌,便命令廖耀湘兵团西进。卫立煌有机会就往回拖、拽,并拖延不给其补充弹药、汽油,让廖兵团快点完蛋。
总之,卫立煌去了东北以后,没有一件事是顺着老蒋心意的。你蒋介石要这么干,我就跟你对着干,你要这么办,我就那么干。这位当初被蒋介石当作一张王牌打发到黑土地上的安徽汉子,也真够个性的。也就难怪辽沈战役后,蒋介石下令将其“撤职查办”了。
从和蒋介石的角度来看,卫立煌在东北这近一年时间,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这位东北“剿总”总司令,看起来真像是的卧底了——起码客观上起到了帮助的作用了。
那么,卫立煌是不是?至少其本人和方面从未正面承认过。但是在卫立煌身边工作多年的赵荣声,在《回忆卫立煌先生》一文中曾经提及过一则秘闻。
卫立煌到东北“剿总”任职前曾去访问法国,与其夫人的姨侄女婿汪德昭见面。汪德昭是留法学生领袖和,卫立煌与他没寒暄几句,就请他写“一封代电”,大意是为了早日结束内战,我决心站到人民一方,和有关方面做军事的,政治的及其他的一切合作,等等。卫立煌希望汪德昭帮他找到适当的关系,取得联系。
1948年1月,就在卫立煌到东北就任前后,汪德昭与有关方面取得了联系,得到回电,大意是说:信已转到目的地。他们的意见是,卫将军应当个人选择时机并且利用当时的情况,做有利于革命的事情。汪德昭当即密电告诉卫立煌。
蒋介石不是没有怀疑过卫立煌,丢了东北后,他也一度想以“通共”的罪名枪毙卫立煌。1948年底,方面公布了43名战犯名单,卫立煌榜上有名。听闻这一条消息,卫立煌“大喜”,蒋介石也放下心来。
杜聿明、郑洞国、范汉杰、廖耀湘等败军之将,都曾认为卫立煌与蒋介石闹矛盾,是由于战略思想上的歧见。但是,以卫立煌这位“虎将”的头脑和目光,会看不出他的这个“守”字是白白送死、坐以待毙吗?以他戎马几十年的军事生涯经历,难道连这点都看不出来吗?
至于是不是另有隐情,卫立煌到底有没有秘密加入,只有卫立煌本人知道了。大千世界,谁知道谁又有多少难为人知的隐情?特别是在那样一个民不聊生、行将“换了江山”的时刻。
也许用卫立煌劝杜聿明别再给蒋介石卖命的那句话,可以很好地反映卫立煌的内心世界:“你打了这么多年仗,难道还看不清未来的时局吗?糊涂啊!
40万大军原地解散,给我去活捉廖耀湘腾讯网(引用日期 2023-06-19)